行业资讯
小青瓦(又名蝴蝶瓦、阴阳瓦)铺设过程中,若工艺不当或材料选择不合理,易出现多种问题,影响屋面防水、美观及使用寿命。以下是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:
一、屋面渗漏
常见原因:
瓦片搭接不当
上下层瓦片搭接长度不足(标准搭接需≥100mm),或檐口处搭接过少,雨水直接从缝隙渗入。
瓦片“阴阳面”铺设错误(阴瓦凹面朝上、阳瓦凸面朝上),导致排水不畅。
基层处理不到位
木望板或防水层(如油毡、防水卷材)破损、铺设不平整,雨水渗入基层后蔓延。
屋脊、檐口、斜沟等节点未做防水增强处理,如未用麻刀灰或防水砂浆填实缝隙。
瓦片破损未检出
铺设前未剔除有裂缝、砂眼、翘曲的瓦片,破损处成为渗水点。
灰浆不饱满
铺瓦时粘结灰浆(如混合砂浆、黏土砂浆)涂抹不均匀,存在空铺或虚压现象,雨水沿缝隙渗入基层。
二、瓦片松动、脱落
常见原因:
固定方式缺陷
传统工艺中,瓦片仅靠灰浆粘结,无额外固定件(如现代工艺可用铜丝或不锈钢钉固定),长期受风雨震动易松动。
木基层腐朽或变形,导致瓦片失去支撑。
搭接不牢
相邻瓦片搭接过松,尤其是檐口***排瓦未“压六露四”(即上瓦压下瓦60%,露出40%),易被风掀起。
温差变形
不同季节热胀冷缩导致瓦片与灰浆结合处开裂,或基层木材伸缩引发瓦片移位。
施工踩踏损伤
铺设过程中频繁踩踏已铺好的瓦片,或未踩在瓦的“受力点”(如搭接处),导致瓦片松动或断裂。
三、屋面不平整、观感差
常见原因:
瓦片规格不一
不同批次的小青瓦尺寸、弧度偏差大,混合铺设后出现高低起伏、缝隙宽窄不均。
挂线控制不足
未拉水平线或斜线控制瓦片排列,导致行列歪斜、檐口不齐。
灰浆厚度不均
粘结灰浆层厚度不一致,部分区域过厚导致瓦片鼓起,过薄则粘结不牢。
屋脊处理粗糙
屋脊瓦片未对齐,或脊瓦与坡面瓦衔接处灰浆填充不饱满,形成“波浪形”屋脊。
四、排水不畅、积水
常见原因:
屋面坡度不足
设计或施工时屋面坡度小于1:2.5,雨水滞留时间长,易从瓦片缝隙渗入。
杂物堵塞
铺设过程中掉落的灰浆、碎瓦块未清理,或后期落叶堆积在瓦缝中,阻碍排水。
檐口排水设计缺陷
未设置滴水瓦或天沟,雨水沿檐口垂直冲刷墙体,或在檐口处形成倒灌。
五、瓦片开裂、破损
常见原因:
材料质量问题
小青瓦烧制时火候不足(欠火),导致瓦片强度低、易脆裂;或过度烧制(过火),瓦片硬脆易崩角。
运输与施工损伤
搬运时野蛮装卸,或铺设时用硬物敲击瓦片(如铁锤直接敲打),造成隐性裂缝。
冻融破坏
寒冷地区,瓦片缝隙内积水结冰膨胀,反复冻融后导致瓦片开裂(尤其未做防水处理的基层更易发生)。
六、屋脊、檐口节点渗漏
常见原因:
屋脊瓦粘结不牢
屋脊瓦未坐浆饱满,或填缝砂浆未压实,雨水从脊瓦下方渗入。
檐口瓦挑出过长
檐口瓦片挑出超过30mm且未固定,大风天气易翘曲,雨水倒灌至木基层。
斜沟处理不当
斜沟两侧瓦片未按“顺水方向”铺设,或未用镀锌铁皮等防水材料做垫层,导致积水渗漏。
预防与解决措施
严格选材:铺设前逐片检查瓦片,剔除破损、变形、尺寸偏差大的瓦片,同一屋面使用同批次产品。
规范施工工艺:
控制屋面坡度(宜≥1:2.5),基层平整干燥,铺设防水层或隔离层(如油毡)。
采用“一阴一阳”铺设法,阴瓦与阳瓦交替排列,上下层搭接≥100mm,檐口处“压七露三”增强防水。
现代工艺可在瓦面与基层间增设铜丝或不锈钢钉固定,重要节点(如屋脊、檐口)用防水砂浆或硅酮胶密封。
加强节点处理:
屋脊用整瓦切割后坐浆铺设,填缝砂浆中掺入防水剂;檐口安装滴水瓦,并用镀锌铁皮覆盖檐口木基层。
斜沟、天沟处铺设防水卷材附加层,瓦片沿沟边整齐切割,缝隙用密封材料填充。
减少施工损伤:铺设时踩在瓦片搭接处,使用橡胶锤调整瓦片位置,避免硬物撞击。
通过优化材料、规范工艺和重点处理节点,可有效减少小青瓦铺设中的常见问题,保障屋面防水性能与美观度。
- 上一篇: 罗曼瓦的铺设注意事项
- 下一篇: 铺设筒瓦时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办法